一、 学校简介
汽轮小学创办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坐落于上海西南角老工业基地;学校一直秉承“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生存、发展而努力”办学宗旨,以“共生融合”为文化精神,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师生把变革重心扎根到日常,创造从改造日常做起,生命自觉从日常研究中产生,视差异为资源,化多元为动力,以合力铸校魂。2009年,学校建校60周年之际,“生命•实践”教育学创始人、华师大著名学者叶澜教授亲笔题写“好学自信,共生奋进”新八字校训,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魂。
2015年1月,汽轮小学纳入区政府整体改扩建工程项目,学校搬迁至闵行区鹤庆路179号(原电大二分校)过渡办学;2016年3月,区教育局将福山实验学校委托给汽轮小学进行学区化、集团化“一体管理”,进一步实行优势互补,智慧互启;汽小人仍将秉承“精诚团结、敢为人先、无私奉献、合作进取”的学校精神,继续走好小学校“连着”大中国“多元融合”的学校转型与变革之路。
二、办学绩效
闵行区汽轮小学现有教职工六十余人,三百多位学生,十四个教学班。作为公共教育服务的基本单位,我们直接面对学生和家长的多重诉求,自觉践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更新学校教育价值观,改变学生观,形成“立德树人”、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育人氛围。
学校连续六届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第三批国际生态学校‘绿旗校’,2012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在做强自身的同时,主动承担“新基础教育”第四生态区11所学校的组长校职责,带领各校合作研究学校管理、学生成长、课堂教学,以及骨干教师培养等工作,实现了资源共享,创设了“真实、纯净灵动”的生态区文化;学校担纲了“上海市家庭教育特色基地校”、“区南片数学学科教研训基地”、“区环境教育科普基地”、“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等重点内涵发展项目,积极实践研究上海市“家校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建设、闵行区信息化助推教育转型项目,如:“学生个人成长空间”建设、“IDT”课程等;近五年来,学校还荣获“上海市节水型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双拥先进单位”、“闵行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闵行区低碳科普示范学校”等多项称号;连续三年荣获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绩效优秀一等奖;受到上级部门和社区百姓的赞扬和肯定。
三、学生成长与班级建设
学校尤其尊重学生差异性和自主性,立足学生问题背后所呈现的内在需求,将学生成长现状及其问题与育人目标相关联,开展了“共生文化”引领下校园生活的综合改造与创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将班级建设中的“小岗位”与“对自己负责、对身边的人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大责任”相连;将年段系列主题教育的“小活动”与“关注学生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成长“大舞台”相连;又将“做日新月异汽轮娃”等“小主题”活动与学生积蓄自信,笑迎困难、主动发展的“大成长”相关联,这些主题实践活动让一些游走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学生及其家长在心理上得到真正的认同,对学校产生了归宿感、幸福感。
四、课堂教学与教师发展
学校以“共生文化”为引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构筑了“N(国家课程)+2(社会实践与学科拓展)”一体双翼“共生课程”群,以“课堂走向无限,课程牵手成长”为路径,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编制与实施,培养学生具有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我们把“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紧密关联,抓住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细节,放大教育思想;教师在“小教研”中培养“大智慧”,在关注日常的小研讨,小反思同时,挖掘蕴藏的“大潜能”和“大智慧”;通过“小教研”平台,开展“小实践”、“小课题”,放大“小单元”、“小专题”节点效应,归纳提炼研究路径,在教学中形成了“大结构”和“大思想”,践行教育者“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育信条。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7.2岁,其中市区级名师骨干22%,小学高级职称及以上教师占比62%,十多位教师分别荣获“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区“十佳师德标兵”、“十佳好教师”、“金奖班主任”、“优秀党员”、“优秀志愿者”等。
五、校园活动及特色课程建设
学校以“共生文化”为引领,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基于学科融合视角,构筑统整课程体系,围绕以学科教学为基础的统整和整合;围绕主题课程的跨学科学习,以“课堂走向无限,课程牵手成长”思维为路径,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编制与实施,培养学生具有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六、 家校共育,五方联动
学校以开放的格局、宏观的视野,建设“社会大德育”,通过与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有效联动,将“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外创新基地建设工程”有效融合,构建未成年人社会活动项目和特色品牌,积极推进地区教育有效衔接,实现“全域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目标,构建教育新生态。
此外,学校还依托地区“企业广、文化深、高校多”等优势,开辟一批受学生欢迎的校外实践基地,同时聘请社会专业人士进校开展各类活动,满足了学生及家长对学校课程个性化设置的需求,助长学生成长成才梦想!这些举措不仅关注到学校发展的全面性,学生发展的综合性以及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层级性和广泛性,还能让各种家长的声音被学校听见、改进意见被学校采纳,家校之间形成了“双向积极”的有效互动,各项活动开展有序,运行规范,家校合作关系得到了和谐发展。
经历“共生文化”熏陶后的我们越发认识到:当今社会仍然存在很多差异,包含很多利益和矛盾,我们不是要把这些矛盾无限放大,而是寻找到共同的底线,发现这些底线的共识,然后进一步抬高底线,才能把学校教育发展得更好!展望未来,学校仍将以“共生融合”为办学文化特色,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以变革与发展的姿态承接千载、开创当代,不断迈向探索师生生命最高价值的新领域,不断追求教育发展的“大时空”,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